图一
今早八点起身,继续我的写作。
Part 3,也是最后的一 Part。
有点不舍得完成,因为完成了之后,
这就意味我写完我所懂的辅导事务了。
我没有任何新东西可以写了。
我把头脑里头所有我所懂的,我看到的,都写了。
接下来的日子,
又要继续磨炼《怎么看》、《怎么听》、《怎么说》、《怎么想》了。
期待下一次又有新东西再次出现。
不过,能够看到这里,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好。我开始说了。
图一显示的是:
在辅导室里,简单来说,
我们眼睛看到的就只有一个助人者以及一个个案(被助者)。
不过眼睛看不到的,其实有很多东西。
我觉得辅导室里眼睛看不到的,简单来说,有两个三角形。
我把这两个三角形称为:
“助人者的内在三角形” 以及 “助人者的外在三角形”。
助人是一趟又一趟《帮助别人、成长自己》的过程。
我在《帮助别人》这个部分里,显示了《助人者的外在三角形》。
而在《成长自己》这个部分里,展现了《助人者的内在三角形》。
**
图二。助人者的内在三角形。
这个部分已经写在 Part 1 里头。
**
图三。
这是助人者的外在三角形。
这个部分已经写在 Part 2 里头。
**
图四。
当我说完点、线、以及两个面的时候,
现在我要说面与面之间的关系,那也就是整个立体的整图了。
也就是《帮助别人》以及《成长自己》之间的关系以及现象了。
你把这两个面 combine 起来,你就会看到这整个完整图画。
我想说什么呢?
发现自己的头脑今天不是那么可以 work。
我就随意说了。
头脑还是迷迷糊糊的。
这张图画看起来有些复杂,
其实也只是两个面加起来而已。
也就是“助人者的外在三角形”(左) 加 “助人者的内在三角形”(右)而已。
在这幅图,我把两个三角形 combine 之后,
我再加多两个扁型的小圆圈在助人者以及个案身上。
那两个扁型的小圆圈代表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觉得很累赘,这两个小圆圈都可以拿走。
我只是想从自我价值感那儿下手来诠释而已。
我们说回之前的一些文字。
我之前在《助人者的内在三角形》Part 1 里,
说过《个人我》以及《专业我》之间的关系,有四个现象。
我在这里运用这个图来说更清楚一些。
***
1。第一个现象。
当《个人我》大于《专业我》。
当《个人我》大于《专业我》时,
《此时此刻的助人者》会派《个人我》出场来左右辅导室所发现的一切,
你会发现线条 6 那儿,助人者会用很多《个人我》来诠释个案的问题,
而且也用《个人我》来和个案连接。(线条 5)。
举个例子。
辅导员自己本身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学习辅导,成为辅导员。
他的《专业我》建立在 Satir 学派,主张人本关怀以及一个人是受原生家庭、系统影响的重要性。相信人们有内在资源继续成长。 等等。
他的《个人我》建立在自己在家庭里被遗弃、家庭里的经验经历过无数次的孤单、被落单,然后都是朋友给予很多支持、很多温暖让他走过这些破碎的状况。
如果他的《个人我》大于《专业我》时,
当他看到个案也面对同样他以前面对的问题,
那么 线条 6 的时候,很容易出差错。
因为,那里头有带着他过去的愤怒以及自怜的情感去看个案的问题。
他或许很容易连接个案,(线条 5),
可是他和个案的诠释问题大同小异,(线条 4 和 线条 6 的诠释几乎一样),
那么,我们很容易预测这个辅导方向很多都是陪伴的角色,
以及提供平台让个案走入受害情结的画面。
然后 blind leads blind。
所以你会发现, 在这个现象里,
《此时此刻的助人者》会带着《个人我》去做辅导。
他运用个人生命上的判断、是非、对错,
这都是他自己生命的准则去协助个案。
他也会带着多一些真实的《感受》,
或许也会出现自我揭露的部分、
或许也会表露自己的情感之后,
在辅导室里头喧宾夺主,用自己的故事来说服个案去改变。
个案或许会感觉很被鼓励,可是内心的能量没有 办法自己升华。
《专业我》无法使出来。
这个现象很普遍,毕竟,我们《专业我》的寿命尚浅,根基不够深厚,
可能你在头几回的辅导 session 里,
你还能保存着你的《专业我》的技巧,策略,方向,概念。
可是,你会发现,
当你在几次对谈的辅导 session之后,
你发现很多你的《专业我》还没有内化,你不晓得你还可以说些什么话,
或许你所说出来的各种表达的技巧,都是在上课时候抄下来的,说多几次,你自己都觉得腻了。不够 power。
也或许你所说出来的同理,都是在上课时候老师教的,(同理 = 现象 + 感受),重复说多几次,你自己也觉得烦死了。
你觉得很没有个人风格。
在这个时候,你的《个人我》最想跃跃欲试,他恨不得马上冲出来,说出自己真实对个案问题的诠释。(线条 6 )
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多很个人的劝告以及经验分享,一大堆自我揭露就这样出现在辅导室内。
如果这匹野马没有好好勒回去,
《个人我》会让我们在辅导室里头的对谈愈来愈流俗于一般普通对话。
那么,我们并没有给个案一个平台去挣扎、去挑战、去内化他自己。
所以,对于这些辅导员来说,
在你的《个人我》里需要内化《专业我》是很重要的一环。
不是再去拼命的去上课,充塞各种辅导专业学派的知识,或者专研某个特定的专业辅导学派。
都不是这些。
你越去参加上课,你会越混乱。
请你好好用心去看待你自己的生命,
你如何把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先用在你的生命上。
把你的《专业我》带进你的《个人我》。
自己先去实践这些辅导学派给予的知识,
如果可以内化,他就是属于你的。
如果他不可以内化,也代表着他无法属于你《个人我》里头的部分。
不过,他还是可以属于以及停留在你的《专业我》的部分。
因为《个人我》以及《专业我》彼此之间需要互相包容以及接纳。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是可以同时存在在我们的脑海里。
***
同样是图四。
2。第二个现象。
当《专业我》大于《个人我》
当《专业我》大于《个人我》时,
《此时此刻的助人者》会派《专业我》出场来左右辅导室所发现的一切,
你会发现线条 6 那儿,助人者会用很多《专业我》来诠释个案的问题,
而且也用《专业我》来和个案连接。(线条 5)。
我们用回同样一个例子。
辅导员自己本身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学习辅导,成为辅导员。
他的《专业我》建立在 Satir 学派,主张人本关怀以及一个人是受原生家庭、系统影响的重要性。相信人们有内在资源继续成长。等等。
他的《个人我》建立在自己在家庭里被遗弃、家庭里的经验经历过无数次的孤单、被落单,然后都是朋友给予很多支持、很多温暖让他走过这些破碎的状况。
如果他的《专业我》大于《个人我》时,
当他看到个案也面对同样他以前面对的问题时,
他不轻易做出任何的自我揭露, 以及不轻易运用《个人我》,
我需要称赞这位助人者拥有如此深厚的定力。
他用《专业我》来诠释个案的问题。(线条 6)。
那里头他比较不会出差错。毕竟许多辅导学派都经得起考验。
所以我们很容易预测这位辅导员的方向大部分都是引导或者是教导的角色。
如此一来,助人者以及个案的地位就稍微有高低之分。
高低之分,有时是需要的。
不过一直处于高低之分的角色里头,个案会少了强化自己价值感的机会。
常带着《专业我》去做辅导的助人者,他多用书本里的判断、是非、对错的准则去协助个案。所以难免地,他少了自己的感受流露、少了自我揭露、《个人我》一直躲在背后或角落,这样的辅导,也让个案少了人性的连接、以及生命的触碰。个案或许在脑力激荡上有很多的学习,可是心灵却一直无法被感化。很多时候,也只是强化了个案 的《专业我》而已。
在辅导室里,他不允许自己流眼泪、不允许自己生气、不允许自己大笑。
就像一个非常专业的 plastic man.
只有一种表情,就是那种脸笑肉不笑的僵硬表情。
这也为什么有时候前来辅导的个案会对我们说:“你们当中有一些辅导员说话很假。听了,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些话,个案不会当面告诉我们。他最多也只是在另一个辅导员面前说之前那位辅导员的不是。唉,忠言逆耳啊!尤其是那些稍微有知名度的辅导员、治疗师,更没有办法听到这些如此真实的话语。
所以,给大家一个忠告,我们共勉之,这样子说,不代表我比较厉害,而我也常在这里碰壁。如果你的个案永远都是只来一次,或者两次,从来都不超过五次,那么,或许你需要调整一下自己。是不是你的《专业我》的部分不够强?还是你没有运用你的《个人我》,而让整个辅导过程少了人味、少了灵魂!
所以,在这个现象里的助人者,我有两个建议。 一个对外、一个对内。
A。对内的建议是:
好好爱护那些过去伤害的自己。请多照顾自己的《个人我》,
进而接受那个过去受伤累累的自己。
参加多一些个人成长工作坊,或者自己去接受辅导。
而非一直用理论来压抑自己过去的伤害,轻视那些伤害。
很多学习灵性修行的人,就是这样。
所以常常话说出来,都绝对得要命。
听到这些话语,常有一种感觉:
又是另一个仙女、或者另一个童子下凡来说教了。
用绝对的理论,超凡灵性的论调,
常让人飘在天空,永远下不到凡间。
请好好照顾自己,好好下凡走一趟人间的路。
下一世,你不用担心你上不到天上。
别这么急说那些天上的话,而你自己又做不到,
还说给个案听,说到头头是道。
别让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生活领域分裂得这么严重。
这样下去的话,你会越陶醉于专业领域里头的成就,
大家都当你是神来膜拜。
而自己在生活领域里,人际关系乱七八糟!
你会越不享受私底下个人生活的自己。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辅导员,不多。可是并不代表不存在。
尤其是那些所谓大师,常有这些现象。
一张嘴口口声声说要把爱持续传播,
私底下,自己却把自己从朋友、亲人群众孤立自己。
这也为何我们说:“这些老师,他们把辅导变成他们拥有权力(power)的象征!”
这么不平等的助人关系,是没办法助人的。
自己都救不到自己,如何助人?
请好好承认自己也只是一个凡人,
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平凡人。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烂人。
拥有优点,也同时拥有缺点。
成为一个凡人,其实比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更富有挑战性!
然后,如果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一面之后,
尝试让自己的《个人我》走进《专业我》,
让《专业我》拥有《个人我》的影子。那你才会有自己辅导的风格。
检视所有自己的专业知识里头,那些可以把自己的个人我带进来。
可以的,就把他纳入你的专业知识里头,变成你的内化。
那些不可以的,就让他停留在《个人我》的部分。
下次,再来慢慢推敲。
《个人我》以及《专业我》彼此之间需要互相包容以及接纳。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是可以同时存在在我们的脑海里。
B。对外的建议是。
让你的个案成为发展你《个人我》的最好的导师。
每一个个案前来,他们都有一些很好的力量给我们。哪怕是反面教材。
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我》凑起来,比我一个人的《个人我》来的丰富许多了。
丰富到我可以间接去碰触我内心很深层的黑暗。
就像 Irvin Yalom 所说的:“让个案带领你走去一个你也不曾走过的人生画面。”
别以为自己是辅导专家,就要摆着一个专业的脸孔。
除了引导或者教导的功能,
辅导员还有一个很棒的角色, 就是催化。
让自己做一个 catalyst。催化的角色,陪同个案,
让个案的内在问题自己慢慢發酵、逐渐挣扎、进而挣脱而成长。
尊敬个案和你是平等的。
接受自己和个案的生命都有不足的。
说这些话,一定会得罪很多人。
或者让人读到不舒服。
我们要共勉之。
因为我也常在这里碰壁。
***
同样是图四。
3。第三个现象。
当《专业我》与《个人我》是冲突不一致的,《此时此刻的助人者》会很忙着自己内心的不一致。那内心里头的混乱,《专业我》的价值观以及《个人我》的价值观 会有冲突。他不知道该如何展现自己。那混乱导致他无法和个案连接、也无法和个案商讨改变、应对问题。所以有些时候,很多时候的助人者感觉很累、感觉很不 well-equipped、也感觉自己很假。因为助人者没有给时间以及花心思在这两个我下功夫。《专业我》需要增值、《个人我》需要成长。两个我都需要不断发展、成长。
这样的状况,最容易导致助人者的自我价值感无法 hold 住。如果自我价值感无法 hold 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很忙。
所以连接个案 (线条 5)、以及诠释个案的问题 (线条 6)都成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别人在《专业我》上的教导以及在《个人我》上的陪伴。
这两者同样重要。
如果你还想继续成为一个助人者的话。
督导系统是马来西亚最缺乏的资源。
如果有一个督导可以展现如何运用《专业我》以及《个人我》的部分,
那么这位助人者,可以慢慢从学爬、到走、到跑、到飞的过程。
一个好的督导,他们同时滋润我们这内在的两个部分。
可是遇上一个不好的督导,他可以同时伤害你内在这两个部分。
所以谨慎选择督导,是很重要的。
找一个和你吻合生命、有共鸣的督导很重要。
然后持续换不同的督导,和不同的督导碰撞,那产生出来的火花很漂亮。
我人生中最漂亮的相遇就是遇到 Mr. Anthony Yeo (已故)成为我的督导。
他没有给予太多的教导,只是一面刺激我往再深一些的层面去思考。
他滋润我很多《专业我》的部分。
他给我的口头禅常是:“why not?”
他每一次的 why not,都在打破我给自己指定的一个辅导设限。
每一次他的 why not 之后,我都发现成长真的像是一种轮回的游戏。
自己给自己下一个设限,然后存够力量,就去打破自己当初的设限。
以为之后就没有设限,才发现到当初的设限并没有被打破,它只是画出来的空间大了,让我误以为我已经没有设限。 持续走在成长的路途里,会再次遇上自己所下的更广大的设限,然后又需要存够力量,再去打破那个设限。创造另一个更广大的设限。再去打破。再重画设限、再存力量、再去打破。不断轮回,直到我们不要再完这个游戏为止。
辅导路上,我对自己的辅导成长是一个这样的定义。
在辅导里,我还是处于在这个游戏当中。
并非我想要,只是我觉得自己还在这个游戏当中。除非我不要继续成长了。
如果继续要成长,我还是会看到自己拥有很多死角以及设限,所以我还是需要存够力量,再去打破它。
感谢已故的 Anthony Yeo。我很想念他。非常地想念他。
每次想念他,鼻子都是酸酸的。
甚至有时候,我无法在辅导同行面前讨论他,因为我会流泪。
那里头有我很多对他的思念,以及对他离去没有好好道别的遗憾、失落。
要再重遇类似这样的督导,很难啊。
他另类的督导方式,启发也激发了我很多对辅导的观察。
可见,一个适合我的督导影响得我如此深远。
处于这个现象的朋友,请慢慢走。
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放弃走助人的道路,因为你未必适合成为助人者。这也是大部分人到最后放弃。
第二。慢慢走。有机会的话,以后找一个适合你的督导。 《专业我》需要增值、《个人我》需要成长。我们需要督导在《专业我》上的教导以及在《个人我》上的陪伴。你的生命值得拥有美好的。
祝福这一群处于这个现象的朋友。
***
同样是图四。
4。第四个现象。
我们作为助人者,需要展现第四个现象。也是我所渴望的现象。
如果我们越来越多人能够展现这个现象,我相信会愈来愈多人愿意付费给我们做辅导。
不然一大堆个案还处于一种《辅导为何要收费?》的状况里。
我不同意那些辅导员做免费的辅导,我不主张这个论点。
就像医生,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医生提供免费服务,除非医生自己在周末里进行免费看诊。
所以,我们这一群有文凭的助人者,需要提供自己在社会上的专业地位,不要让那些没有辅导文凭的人给免费的辅导服务、或者收很昂贵的辅导费用,还称自己是辅导员。过低或者过高的收费,都会伤害到我们这一块辅导园地。(这个课题在此就不多说,改次再说。)
想说的是,这个现象,是我愿意朝向的,也是我所渴望。
有时候做到,有时候做不到。
有时候前进的很好,有时候又退好几步。
进进退退,不过我依然还是往这个方向前进着。
当《专业我》尊敬《个人我》,让《个人我》的价值观不会矛盾与《专业我》的价值观,
当《个人我》允许《专业我》持续丰富,而不是永远收着一个大师的《专业知识》,只做一个大师的代言人。要看破那些拿到所谓知识产权的知识都是大师的贪婪以及私心。要看破。
当《专业我》允许《个人我》不断在生命里持续冒险,而不是永远应对问题只有一种方程式。
《专业我》里头有《个人我》的存在,
《个人我》里头有《专业我》的存在。
在第四个现象里,助人者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
清楚看到自己内在这两者的位置。
没有一方特别强、也没有一方特别弱、
两者都这么重要、两者都相辅相成。
那么,这个助人者就可以很丰富的做出决定。
在关系线条 5,他可以运用《个人我》来连接个案。
在关系线条 6,他可以运用《专业我》来诠释个案问题。
不只这样,因为丰富,他随时可以换决定。
在关系线条 5,他可以运用《专业我》来连接个案。
在关系线条 6,他可以运用《个人我》来诠释个案问题。
他可以丰富到,同时运用《专业我》以及《个人我》来连接个案,也同时运用这两者来诠释个案的问题。
他可以一直凭着不同的情境上运用不同的自己,
甚至同一个辅导过程里,他可以不断交替着运用内在这两者。
所以他永远找不到固定的一个方程式来展现他对辅导的认识、他对人的连接。
因为他的丰富就像大自然一些很重要的要素如此丰富,像:风、云、水。
丰富让他自己觉得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切也都是不可能的。
角色可以多样化。
因为他丰富的个人我以及专业我,个案的价值感也被丰富了。
在这个阶段,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去发现一切的可能性。
反而最重要的学习是,要看得出那些“不可能性”。
“什么是做不到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要知道如何看得出这些,对他而言,更为重要。
要在这个阶段看得出《不能自主、不能掌控》的事情,更为重要。
他要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人,而非完美的神。
是一个凡人,就有他作为人类的局限。
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局限,以及位置。
任何一个生命(包括助人者),不管如何,就只有两件事情。
能掌控、以及不能掌控的事情。
能掌控,我们尽量去做。我们获取许多辅导真善美的创作。
不能掌控,我们学习臣服。 我们展现许多对人的谦卑、对人的平等性。
懂得拿捏这两者,轻松自如走在这端之中,我们也同时展现了人类最崇高的内在智慧。
这是我对助人者画面乌托邦的追求。 也是我的渴望。
是我辅导路上的渴望,也是我做为一个人生命上的渴望。
和大家共勉。
**
我写完了。 终于。
创作这三篇文章的过程, 将会是我辅导路上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它们记载我的过去、我的现在以及我的未来。
毕竟这些所有描述的现象都是我亲身的经历。
决定去 Marina Bay Sand 给自己一餐丰富的午餐。
庆祝生命去!
以量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
再次温柔提醒:
我在这里所说的三篇文章,到最后,都只是方便之说。
所有的点、线、以及面,都不存在。
到最后,你还是看到辅导室里,同样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助人者,另一个是个案。
那是一个成长最漂亮的画面!
祝福大家。帮助别人,成长自己。
我们共勉之。
***
1 comment:
《能掌控,我们尽量去做。我们获取许多辅导真善美的创作。
不能掌控,我们学习臣服。 我们展现许多对人的谦卑、对人的平等性。
懂得拿捏这两者,轻松自如走在这端之中,我们也同时展现了人类最崇高的内在智慧。》
好喜欢这段话,谢谢你的分享。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