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这一篇文章是我在2007年5月时候写的。
今天因为要准备一些辅导资料。
重看自己一些被督导的经验。
无意中看到这一篇文章。
觉得可能对一些有在学习辅导中的朋友们有一些帮助。
所以就贴上来了。
和你们分享。
有关被督导,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
有太多的老师愿意帮助我。
NUH (国大医院)的心理治疗师、还有CCC辅导中心的资深辅导员都在不同的形式之下协助我。
每个月我大约有 5 到 8 个小时是被督导的。
而所有这些,我都不需要付一毛钱。
很感恩。很感恩。
***
2007 年 5 月
Dr Tan 在上个礼拜五早上在国大医院 NUH 再谈多一次这一个topic: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我还是感觉收获良多。
他问我们:“你对transference 的看法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说了一些。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
“Transference 就是当某一个人,
他和他最初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
还有一些未了心事无法解决。
直到他遇到一些感觉相熟的人,
他会自然或者无意识地把那些未了心事的感觉和想法都投射(Projection)在对方。
在辅导服务上,个案把他的未了心事投射在辅导员的身上。
那就做transference。移情作用。”
轮到Dr Tan 整理的时候,他说:“大家都说的对。”
他继续说:“Transference 牵涉到四个条件。
它必须牵涉:
不适当的《时间》Time、对不适当的《人物》Person 做出《转移》displacement 的行为。
而有些人在不同的时空里,不断重复这样的displacement,而变成了《模式》Pattern。
那就叫做Transference。”
说到Displacement 的时候,Dr Tan 还特地看了看我,
说不该用 projection。而该用 Displacement。
完全了解。Thank you, Dr Tan。
近来不断鞭策我的老板兼老师。我真够运气,有这么好的老板。有福了。
结果,我赶紧在我的note 里头写上:
1. Time
2. Person
3. Displacement
4. Pattern
***
然后,他问我们:“什么是Counter-transference?”
每一个人也说了一些。
轮到我说的时候,我对他说:“By using your concept,
Once the patients or clients displace any issue, thought or feeling towards the counsellor, then, the counsellor counter-act the transference from the patient.”
他笑了一笑。点点头。
他说:“你们说的都对。”
他继续说:“Counter-transference 是我们从事辅导服务的专业人员的转移情问题。
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transference issue。
同时我们也要 AWARE 自己的pattern。
Counter-transference 可以停留在头脑上,不会act out。
譬如:你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个案,她像极了你的前度女朋友;
你头脑里一直很想与她做爱。这是你的counter-transference。
可是,你没有 act out。
不过,很强的 counter-transference是可以很 acting out。
也可以很 contaminated。
譬如:你反对同性恋。你反对堕胎。你反对婚外情。
你所有的问题、策略都会有很强的counter-transference。
或者你自己是同性恋、你曾经堕胎过、你的先生有婚外情;
你会把你的 counter-transference 强加在你的个案身上。”
他这么一说。
让我联想到当天早上还未去国大医院参加督导session 的时候,读到的一份资料。
怕自己忘记,我现在把它抄在这里。
“Basic Psychoanalytic Concepts: IV. Counter-transference” by J. Sandler, A. Holder and C. Dare.
……We can see that the concept of counter-transference has been broadened over the years to include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nings., thus inevitably diminishing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it was orginally used. Some of these have been listed by Litter, 1951.
1. "Resistances" in the counsellor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inner conflicts in him. These disturb his understanding and counduct of the counsellor, producing "blind spots" - Freud, 1912.
2. The "transferences" of the counsellor to his patient. Here the patient becomes a present-day substitute for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childhood of the counsellor. - A. Reich, 1951.
3. The disturbance of communicatin between the counsellor and the patient due to anxiety aroused in the counsellor in the patient-counsellor relationship - Cohen, 1952.
4.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sellor which are reflected in his work and which may or may not lead to difficulties in this therapy (M. Balint and A. Balint, 1939); or the whole of the counsellor's counscious and unconscious attitudes to his patients. (Balint, 1949, Kemper, 1966)
5. Specific limitations in the counsellor brought out by particular patients; also the specific reaction of the counsellor to his patient's transference. - Gitelson, 1952.
6. The normal emotional response of the counsellor to his patient. This can be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tool (Heimann, 1959; 1969; Little, 1951) and a basis for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Heimann, 1950; 1960; Money-Kyrle, 1956).
***
然后,Dr Tan 说了一个我觉得挺不错的东西。看起来,别人都知道了。
好像只有我不知道。
不过,我还是举手询问:
“什么叫做 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还有 nega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他说:“以前 Sigmund Freud 那个年代,
他告诉治疗师不可以把我们的counter-transference displace 到个案身上。
后来,愈来愈多治疗老师说,其实我们的 counter-transference 有一些是正面的。
它可以成为我们治疗个案的工具、还有态度、还有让我们多了解个案。
因为,我们的 counter-transference 可能就是他身边所有的人的同样情绪或者想法。
那这些就叫做 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他继续说:“可是,有些时候,
不见得我们所有的counter-transference 都可以用来帮助个案。
有些辅导员的counter-transference是很污染的。
Nega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是用来满足你自己的渴望。
譬如你想从中得到power, reconigtion, sex, fame, needs, etc。
第二个目的是用来解决你还没有resolved 的 unfinished bussiness pattern.”
他说完了,之后。看着我说:“这一段好。以后用来写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写出来。”
我也同意。不断点头。我觉得他这一段说的很好。
当我准备写一本本土辅导书本的时候,我一定会好好整理。
这个医生半途出家,对心理辅导充满了兴趣。
而我这个工程师,也是半途出家,对心理辅导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两个疯子,碰撞在一起,格外起劲儿。
然后,我继续问:“how to make use of the 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他想了一想,他说:“by asking question. Convert your 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to the question. you can ask your patient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en you shared with all the sad story with everyone of them, how are they feeling?" "how they view you as a person?" You can convert all your 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 to the question and ask the patient himself to answer it.”
我觉得以后我可以尝试一下。
**
最后一个环节。他问我们:“有谁愿意分享自己的counter-transference 经验?”
大家都说了一些。
譬如:
一个女个案要辅导员成为她儿子的爸爸。其实,间接中,也就是要辅导员做她的老公。如果你是辅导员,你作何会应?辅导员本身和太太的关系恰好不融洽。女个案也挺漂亮。
一个女个案不断叫辅导员为《亲爱的》。然后,还会准备一份full set 早餐开始辅导。如果你是辅导员,你会如何反应?
一个男个案(同性恋者),他要求辅导员离开辅导房间的时候,可否给他一个拥抱?如果你是辅导员,你该如何反应?如果恰好你也是同性恋者,你也喜欢他,你怎么办?
一个女个案希望她的辅导员是她的儿子。而恰好这个辅导员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渴望母爱。如果你是这个辅导员,你该如何反应?
一个男个案年轻人,15岁。叛逆青少年。已经做为人母的辅导员说:“他和我的孩子同岁。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我就很想盖他一巴掌。搞什么鬼,连嘴巴都穿一个洞!”我们哄堂大笑。
我们在笑声结束这一次的督导 session。很棒的一场督导。还有分享。
至少,我很喜欢这样很真诚的分享。
允许辅导员也会有自己的课题。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分享,这样的学习。
让我联想起了我和我爸爸的关系。
那里头,一路走来的辅导道路上,
也看到了很多自己的counter-transference。
不只移情到个案身上,也移情到顾客、老板、下属、病人的身上。
打算今晚整理一些。
1。我对爸爸生气。我讨厌他的无能。
是的。我以前很讨厌爸爸的无能。
我把这些愤怒移情到我以前做工程师的老板身上。
恰好,老板也是一个非常无能的人。
我以前修读化学工程系写论文、做project的那一群马来男人也是很无能。
我以前来自bangladesh 的下属也是非常无能。
我看到别人无法完成他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就会生气。
Time, Person, Displacement, Pattern。
在全部不恰当的时候,我把对爸爸的愤怒全部displace出去。
是的,它变成了一种pattern。
我自己生气。然后,不说话。
当着惩罚别人,其实我自己不知道我自己是在惩罚自己。
这样的模式不断重复又重复。
后来,我结束了这个displacement。
因为,我觉察到了。
诚如Dr Tan所说:“Awareness is a crucial attitude to stop the transference.”
我放下我对爸爸的生气。
我开始看到别人的不足。
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那么容易生气了。
那个过程,我下了许多功夫。
我很用心。这个值得称赞。
***
2。我可怜爸爸。
当我不生气他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我开始可怜他。
所以,同样的,我看到那些没有能力的男人,我开始可怜他们。
我尝试不断帮助他们。
在我的辅导室里头,
我看到婚姻里头的中年危机男人。
那些被公司革职的男人。
那些被太太抛弃的男人。
那些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的男人。
那些离家出走的男人。
那些要自杀的中年男人。
我特别容易和他们联盟。
而忽略了太太的需要。
所以,后来我看到这样的可怜《反移情作用》也不是解决出路。
所以,每一次的婚姻辅导,我都请我的女同事一同进去作双打。
后来,我在《三角游戏》里头有了更多的领悟。以及经验。
我就比较释怀了。
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一种游戏。
起初我看到我爸爸是加害者,我是受害者。所以我生气他。
后来,我看到我爸爸是受害者,我就自然而然想要成为拯救者。所以我可怜他。
当我知道我处于这种三角游戏之后,
我就把我自己反移情,收回。收回!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受害者的角色,除非我们自己愿意成为其一。》
《這個世界上也不需要拯救者的角色,除非我自己願意成爲其一。》
我不再玩这种游戏。
我相信一定还有出路。
所以,我学习了Virginia Satir的表里一致。
Congruence才是出路。
表里一致。我言,我一致。
十年了,我在成长道路上,还是在学习表里一致。
那真的是一生穷期要学的功课。
***
3。我遗憾我无法照顾爸爸。
去年,可能开始从事临终关怀工作。接触了许多老男病人。
每一次看到那些伤痕累累的男人。
每一次看到那些年迈体弱的男人。
每一次看到那些依然死爱面子的男人。
每一次看到那些即使有多痛也不哼一声的男人。
每一次看到那些家庭破碎的男人。
每一次我和他们谈话,我都看到他们的眼泪。
他们的眼泪。他们躲藏已久的眼泪。他们多年不愿流下的眼泪。
在我面前,全部显现。
我了解:他们也渴望被照料。
他们也渴望被了解。
他们也渴望被关怀。
可是,就是脱不下作为男人的尊严。
就是为了面子。
看到他们,我看到我的爸爸。
爸爸也是一个心灵受伤累累的男人。
生病的时候,格外沉默。不和我说话。
13岁的我,当然也不愿和他说话。
可是,现在我终于了解了。
他的不足。他的渴望。他的脆弱。
被男人角色框起来的尊严、被男人地位表起来的面子,
一层一层包裹着。
我上个月告诉我的个人督导Christine:
我很遗憾我没有照顾即将去世的他。
我完全没有付出。
而我为这件事而感觉到遗憾。
所以,这些男人陆陆续续出现了。
单身老人出现了。
独居老人出现了。
黑社会老大出现了。
所有这些受伤累累的男人的显现,都是我的老师。
我一个一个把我自己投射在他们身上的未了心事抓出来。
我告诉我自己:
“我不是他们的儿子。我是他们的社工。
我只需要做好社工的角色就好了。
我不是他们的儿子。”
当然,我也有很多时候是他们的儿子。而他们也希望我是他们的儿子。
我知道这样是很危险的。而我也在学习中。
爸爸走了。这是一个事实。
爸爸走了。爸爸去世了。这都是一个事实。
爸爸的角色是没有任何男人可以替代的。
所以,我照顾的老男人,
我的额外付出多多少少也是因为我和爸爸的未了心事。
我承认。我觉察。
幸好,我没有acting out,也没有contaminated 社工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功课,很难。
不过,做得到的话,那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4。我渴望爸爸的关怀。
我一直希望爸爸是爱我的。
可是,我爸爸从来都不触碰我。更加不要说拥抱。当然他也无法爱我。
所以,我内心那一部分《我渴望你来关怀!》,一直都是一个黑洞。
在亲密关系里头,女朋友曾经对我说:“我已经对你很好了。不要再要求了。”
那时候的我,年少无知。
什么都不要听不进去。
《我就是要你继续关心我!》
《无穷无尽地关心我!》
这样不合理化的关怀,是很让人胆怯的。也很让人厌恶的。
难怪朋友都说:“你什么都好。就是很任性。不讲理。”
这种把渴望父母的关怀投射在自己心爱的人身上,是很恐怖的。
所以,我通常把我自己内心那个spoiled child 投射在很亲很亲的人们身上。
有时候,回想起来,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他们都是好人。
可是,在渴望他们关怀的时候,
我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
可是另一方面又很想拥有他们的关怀。
所以,关于关怀,我在爸爸面前学不会。
我不知道该给多少,该拿多少。
搞到自己进退两难。
真是的。有时候,我在想:
如果我有一个很关心我的爸爸,冯以量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男人?!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
搞不好,我一大部分生命都是针对我和我父亲一连串的《反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经历以及过程。
变成了一种一生的模式。
天!千万不要啊!
所以,《心中有爱》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要我心中有满满的爱,我不需要从别人的身上获取。
我甚至可以把心中的爱洋溢出来,和别人分享。
自爱,其实就是一种爱别人的举动。
***
结语:
花了两小时。说了这么多。好爽!
谈《反移情作用》,
我觉得我整理了很多当初无法用文字说出我和爸爸的关系。
头脑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我就能够知而行动。
还需要多一些觉察。认知。还有愿意长大的意愿。
祝福你,以量。
也祝福我那已经去世多年的爸爸。
除了我妈妈,他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恩人。
晚安,老豆。
=
10 comments:
很喜欢这一篇文章哦~~
其实自己在学校是同侪辅导员,不过很久没温习这一些了。
昨天也接触到这类个案,大概明白移情作用有多可怕。
可惜孩子当时只学Sigmund Freud的防卫机制和意识分布。如果能找到其他好书介绍给同行就好了。^^
Hi 以量,
How are you? I wish you Happy and a Blessed 2009.
谢谢你的分享.很有意义真的很棒. After read your blog I realize that I do have this problem. You are right - 头脑有知识,并不代表就能够知而行动。 还需要多一些觉察,认知。 还有愿意长大的意愿。 Is not easy to deal with it. Any other books that you can suggest for us to read. :)
祝福你
自爱,其实就是一种爱别人的举动。
刚刚读完了《公主向前走》这本书,里头也说到了要从爱自己开始才懂得爱别人,爱自己那不完美的完美 =)
当然这篇分享的确让我更了解何谓移情和反移情了,要提醒自己提高觉察才能避免负面的反移情作用。。。谢谢 :)
以量,怎么写呢。。。应用你的鞠躬方式,加上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对你的“移情”(但我不是你的个案,而你也不是我的辅导员),就是像我以前的男朋友吧,还不止呢,也有点像我爸,加上我的好友。对我来说你是他们三个人的总和体,哈哈!!所以,那次我对你说,我的心真的好痛,因为,在那时就鼓励自己要勇敢地去面对“你”,要把那个在心中总和体的面具给撕下来。。。完成了之后,所看到的就只是冯以量,而再也不是他、我爸或他了!!哈哈!虽然很痛,我却获益很大,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你就是你,你不是他,而他也不是他。。。辅导,一直让我在感受它的魅力,我就对淑敏说:我真的好爱它(辅导),到现在我还在迷恋着它。因为辅导和佛法,让现在的我活的很幸福。。。所以我想说:活着的感觉很棒,同时也欢迎死亡的到来!!月芯stella
谢谢您.
让我更明白到我也常常这样:
"Time, Person, Displacement, Pattern。
在全部不恰当的时候,我把对丈夫的愤怒全部displace出去。
是的,它变成了一种pattern。
我自己生气。然后,不说话。
当着惩罚别人,其实我自己不知道我自己是在惩罚自己。
这样的模式不断重复又重"
真的很累。
我是应该向彩虹说的:
“自爱,其实就是一种爱别人的举动。”
重要的是要从爱自己开始才懂得爱别人,尤其爱自己那不完美的完美 =)
“我常常忘了如何爱自己”
忍不住要回复,那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以量说的,谢谢以量。
书其实也是以量介绍的,《为自己出征》的延伸阅读《公主向前走》。
我也在学习爱自己,为自己负责任,不让别人来主宰我的喜怒哀乐。真的不容易,只能时时提醒自己。chia,一起加油吧!
坏孩子,谢谢你的分享。意识分布这样的字眼,我没有听过。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分享一些。谢谢你。
Anonymous,你是谁啊?报上名来吧。祝福你。
彩虹,反移情作用是一种需要很高觉察力的态度才能观察到。通常人们都采取否认的态度。你加油。
Stella,晕?你的移情作用竟然曾经这么浓厚?!还好你没有act out。不然的话,我一定会不知所措。祝福你。
Chia,很好的观察力。别对自己或者别人太完美。要清楚知道,很多人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知道完美根本是不存在的。祝福你。
彩虹,你很勤力!厉害!
是呀,最近很勤力,很勤力看你的blog,很勤力阅读,很勤力向内探索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很勤力的想要体验生活,为自己的生命找一些答案。。。可能最近受到了一些冲击,激起了这股力量,希望自己可以持续下去。。。
谢谢你的肯定让我更加有信心走下去。。。
心底有个声音跟自己说“我做不到”,还是需要靠外在的肯定,还是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我行的,我值得”。
还在加油! :)
很谢谢你的blog,总会适时给我一些力量。很感恩,这一路走来不易。
晚安 :)
彩虹,也谢谢你这么勤力留了这么多文字在这里。:)加油咯。
惭愧呀,身为心理系学生,我也常常分不清这些Freud's theory。。谢谢分享!
一看到你写父亲-我渴望爸爸的关怀, 真是感慨。我曾写了关于我对父亲的误解在我的blog 内http://doeu.spaces.live.com/blog/cns!AED8179CD755ACBA!502.entry。隔了好几年后,才明白。。。
华人,总是不懂得表达对子女的爱,总是叫骂声来表示,可笑的是,年少的一群,往往不理解。亲子沟通,很重要。
Post a Comment